Loading

講者

侯智恒博士

香港大學

侯博士是陸地生態學和自然保育學家。他已在香港大學教授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超過 20 年。他的研究重點是生態修復學,特別是東亞地區已退化的熱帶陸地生境。他的目標是將原生森林和相關的森林生物多樣性帶回香港和華南地區的退化景觀。他為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建立了一個原生樹木苗圃,以促進於森林恢復工作中使用原生植物物種。

他也參加了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熱帶森林科學中心的全球森林觀測站計劃,於香港大埔滘自然保護區建立了一個20公頃的長期森林觀測站。這是一個全球性的、長期的森林研究網絡,具有戰略意義,可用於監視、理解和預測森林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反應。

他一直通過應用研究促進城市生物多樣性。他是本地生態修復專家,經常受香港政府和私營機構的委託,參與城市林務、城市生物多樣性、人造斜坡和自然地形滑坡的生態修復等方面的合約研究項目。

概要

排洪渠季節性洪氾區的生物多樣性管理

渠務署致力推廣藍綠色基礎設施,並提升其管理的河流和設施的生物多樣性價值。近年來,許多排水渠道在河床或河堤上鋪設混凝土格、拋石或石籠,讓植被生長並發展成綠色渠道。可是,為了保持渠道的排水能力和解決當地社區對環境衛生的關注,經常需要清除河床的植被。同時,頻繁和過度清除植被又可能會影響綠色通道的生態。由於關於這些排水渠道的河床植被的生態信息很少,因此這項研究通過在選定的綠色渠道中進行的實驗來調查不同河床植被修剪模式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試驗在新界北部經渠道化的一段丹山河進行。設置試驗地塊以測試不同的割草頻率和強度,為期一年。在這些實驗地塊和無處理的對照地塊中進行了生物多樣性調查,以確定物種豐富度和數量。結果表明,割草模式對不同種類物種的影響是特定的。不經常修剪和未修剪的地塊的鳥類物種豐富度顯著高於經常修剪的地塊。低強度和低頻率割草顯著提高了蝴蝶的數量和物種豐富度。在低割草強度和對照地塊中,蜻蜓類的豐度以及其他大型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和物種豐富度仍然很高。植被的整體物種豐富度不受割草模式的影響,但高大和俱入侵性的草的優勢受到割草的抑制。

總的來說,頻繁和高強度割草不利於生物多樣性。因此,建議應保持鑲嵌式割草模式,以在排水能力、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衛生之間取得平衡。在排水能力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考慮以較低的頻率和強度割草。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保留一些區域不割草,為依賴草的物種提供額外的避難所。另一方面,對於接近民居的地方,仍可進行較為頻密的割草,以保持環境衛生。